內容提要: 蝦池砌上水泥,上面架上鋼構大棚,整個鋼筋混凝土的蝦塘就像是粗放式游泳池,這就是浙江省寧海縣斌淵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的大棚里養殖。大棚養殖對蝦平均畝產7000斤~8000斤,最高單塘畝產達1萬斤,蝦體規格28尾~35尾/斤。 蝦也能像蔬菜、水果一樣在大棚里養殖。
蝦池砌上水泥,上面架上鋼構大棚,整個鋼筋混凝土的蝦塘就像是“粗放式游泳池”,這就是浙江省寧海縣斌淵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的大棚里養殖。大棚養殖對蝦平均畝產7000斤~8000斤,最高單塘畝產達1萬斤,蝦體規格28尾~35尾/斤。
蝦也能像蔬菜、水果一樣在大棚里養殖。蝦池砌上水泥,上面架上鋼構大棚,整個鋼筋混凝土的蝦塘就像是“粗放式游泳池”,這就是浙江省寧海縣斌淵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的大棚里養殖,是寧海三門灣現代漁業園區于2013年引進的首批高標準對蝦大棚養殖企業,今年首次投產就交出了可喜的成績:30口池塘共產出南美白對蝦約25萬斤,平均畝產7000斤~8000斤,最高單塘畝產達1萬斤,蝦體規格28尾~35尾/斤。近日,筆者前往寧海縣蛇蟠涂探尋這個“土豪養殖棚”的高畝產“密碼”。
大棚工廠化養殖
筆者跟隨該企業技術員盧桂華走在蝦塘的過道上,只見工人們正抓緊將新鮮捕撈上岸的南美白對蝦裝籠,放入前來進貨的車廂內,對蝦活蹦亂跳,足有一個手掌長。盧桂華告訴筆者,從5月中旬第一批南美白對蝦起捕以來,每天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收購商前來進貨,銷量約有1萬斤。
“如此高產,主要在于采用高新技術和科學化管理。”盧桂華說,公司于2014年3月開始建設高位池、購入先進的配套設備等,通過大棚工廠化養殖控制對蝦整個生產過程,提高對蝦成活率,從而改變“靠天吃蝦”的傳統養蝦模式。去年9月,南美白對蝦開始嘗試住進大棚,經過前期低密度苗數的試產,今年5月迎來了大量上市。
大棚工廠化養殖與傳統露天蝦場最大的區別是,場內安裝了綜合式增氧系統。透過大棚窗戶可以看到,“游泳池”四角安放有4臺機器,池中央冒著水泡。“這些都是增氧機,起著不同的作用。”盧桂華解釋說,池中央的羅茨鼓風機通過空氣壓縮,把空氣壓到曝氣管里面分散開來形成很細密的水泡,然后再把氧氣融到水里面去,有了水的攪動,形成上下對流;射流式增氧機能使水體平緩地增氧,與水車式增氧機呈對角線分布四周,能更好地助動水的推動形成環流作用。
換排水是另一養殖成功的關鍵。高密度育蝦過程中,殘餌、代謝廢物、自身脫殼等垃圾沉聚在池底,極易滋生病菌危害蝦體,因此蝦池需要每天換水。中期換水量一般為10%,后期投餌量變大,換水量也相應變為30%,“加注新水不僅能把臟東西排走,還能改善高密度養殖所遺失的一部分的微量元素、礦物質,從而增強蝦殼的硬度,提高對蝦抵抗力,這在后期養殖中的作用比較明顯。”盧桂華說。
蝦棚常年有“空調”
蝦棚常年供“空調”,保持對蝦最適宜生長的溫度,是對傳統養殖池塘的一種顛覆。
靠近蝦塘窗口,溫度計定在25℃以上。“傳統池塘養殖南美白對蝦,每年幾乎只能養一茬,而加熱系統的設置使溫度成為可控條件。”盧桂華說,南美白對蝦最適宜生長的溫度在26℃~29℃,生長過程中不能低于14℃,若要保證蝦的正常生長,大棚內及蝦池水溫需保持恒定溫度,加熱設備起了重要作用。
此外,起保溫作用的還有塑料薄膜和高位池的設計。抬頭望池頂,可以看到塑料薄膜覆蓋著鋼構大棚,改善了露天池塘溫差大的弊端,據介紹,高位池養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溫。
育苗分轉高收益
目前,該企業整個養殖塘“八大系統”聯動(進水、排水、集污、防滲、增氧、保溫、加熱、電力),使每一個養殖塘形成獨立、恒溫的生態循環圈,同時使用光合細菌等生物制劑,使池水保持肥、活、嫩、爽。
裝置設備一應俱全并不是高畝產的全部“密碼”,盧桂華用“習慣”二字作為最終答案。“小蝦苗從美國或泰國空運過來,需要先在池中進行育苗,從抱卵受精形成幼體,到仔蝦大概需要21天左右,條件好的可以不需要進行分轉,但習慣上會進行這步操作。”盧桂華解釋說,育苗分轉能提高資源利用率,如現在收貨期間,蝦還沒賣完,因此空出來有幾個池塘,先把所有的苗都集中在幾個池塘中養,養到20天~30天時,等其他池塘的蝦賣完了,把池塘整理好,水培育好后,再把原來幾個池塘的苗分轉過來,這樣塘底部會比較清潔,利于第二次生產。值得注意的是,分轉方式存在高風險,同一個池塘中苗數多了管理難度會加大,“風險就高在前面一個月,一旦成功分轉,后期就會比傳統育苗更為穩定。”盧桂華說,育苗分轉雖然有高密度放苗的風險,但只要科學管理度過風險期,就能實現分季節、分批次上市,不僅提高了資源利用率,還能增加收益。放苗密度一般是30萬尾~35萬尾/畝,經過65天左右的養殖,可以開始篩選起捕,36畝南美白對蝦若按7000斤/畝、27元/斤計算,這季收益將超過600萬元,大概能達到1∶1.5的投入回報。